一方砚台 三代坚守

发布时间:2024-06-10 17:23:02 来源: sp20240610

  蔺霄鳞在雕刻澄泥砚。

  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蔺涛(左)指导儿子蔺霄鳞处理澄泥砚雕刻的细节。

  澄泥砚。

  蔺霄鳞对澄泥砚进行完善。   照片均由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摄

  澄泥砚,兴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

  对于识砚的行家来说,澄泥砚观似碧玉,叩之有金石之声,用则腻而不滑,发墨快、不伤毫,以山西绛州的澄泥砚为主要代表。如今,传承重任落到了新绛县90后海归蔺霄麟的身上,他曾在韩国留学,专攻现代陶瓷工艺,是绛州澄泥砚的第三代传承人。如何让“老物件”赢得更多年轻消费者的青睐,是他在传承技艺中考虑的重要方面。

  

  海外留学博采众长

  2011年,蔺霄麟前往韩国首尔国民大学读书,学习陶瓷工业的同时,他还选修了玻璃工业、金属工艺等课程。其留学目的很明确——博采众长,为毕业回国后做好陶砚的传承储备更多知识。

  在蔺霄麟就读的陶瓷专业中,学校围绕陶瓷的传统与现代风格、技术与实操等方面来系统组织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8年的海外时光里,蔺霄麟拿出大量时间来研究陶瓷的现代工艺革新。他逐渐萌生出这样一个想法:“既然陶瓷可以同其他工艺相结合,那澄泥砚为什么不试试呢?”带着这个念头,2019年毕业后,蔺霄麟立刻回到了国内。他跃跃欲试,想要将现代技艺与传统设计相结合,创作出更加多元化的作品。

  澄泥砚制作工艺于明末清初失传。蔺霄麟的祖父蔺永茂和父亲蔺涛,为了让失传数百年的绛州澄泥砚重见天日,多方搜集资料,多年反复试验,终于复原了澄泥砚的生产工艺。

  选泥、采泥、澄清、过滤、陈腐、做坯、阴干、雕刻、打磨、烧制、精修……10余道主要工序,历时近1年,砚台成品率却只有30%左右。光看到这一组数据,就会让许多初学者望而却步。蔺霄麟虽年龄不大,但与绛州澄泥砚接触的时间却比同龄人多得多,他从小就对这些工序耳濡目染,也生出了迎难而上的勇气。

  蔺霄麟回国后的第一套作品是“福禄双全”砚。这是一对圆形砚台,整个造型是笑容可掬的猪首,环饰三层浮雕,线条虚实结合,圆润喜庆。据蔺霄麟介绍,“福禄双全”砚中,白色代表女性,以云纹和双蝠作为主要元素,有双福临门的寓意;深色代表男性,以水纹和元宝作为主要元素,是财源不断的寓意。这套“福禄双全”砚和另一套作品“草堂松风”砚分别获得山西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神工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和铜奖,自此开启了他的澄泥砚创作之路。

  烧出“豆沙绿”

  录制电视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时,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曾拿着蔺霄麟烧制的一方砚台说:“豆沙绿特别难烧,这非常难得。”

  “豆沙绿是父辈们30多年来一直在尝试的颜色。这些年,他们不知道烧了多少口窑,但只成功了三四方。”蔺霄麟回忆说,每次试烧,都会把砚台放在窑的各个方位,砚台所在的位置不同,感受到的窑内温度也不一样,烧制出来的颜色大不相同。一次、两次、三次……有时烧制出来的砚台成品率甚至是零,在窑外都能听到砚台破碎的声音。有时拿出来,初看完好无损,细看又发现有非常细小的裂缝,也只能作废。每当遇到这种情况,蔺霄麟都会反思:“哪道工序没有做到精益求精?”他沉浸于每道工序之中。

  “觉得难吗?”有人这样问他。

  “有时确实会觉得无奈,但我从没想过放弃,因为我的祖父和父亲就是这么过来的。”蔺霄麟笑着说。小时候,他总能看到父辈们不分酷暑严寒,沿汾河谷地来回寻找更合适的澄泥河床土,再将采掘来的河泥放置在一个绢制的箩中过滤上百遍。为了把握最佳火候,他们日夜不歇轮流蹲守在窑边添柴加火……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循着祖辈的足迹,蔺霄麟今年一口窑烧出了20余方豆沙绿砚台。“这也是柴烧的魅力,就像拆盲盒一样,你不知道每口窑会带来哪些惊喜。”蔺霄麟说。

  仅烧制出来就完美了吗?还远远不够。蔺霄麟觉得,这些砚台的造型上还缺点什么。待剩下的工序全部打磨完后,他把自己关进了屋子,拿出一方得之不易的豆沙绿砚台开始磨新造型。“说实话,每磨一次我的心都在颤抖,砚台随时都可能破裂。”

  凭着这种韧劲,几年来,蔺霄麟在研发的路上精益求精。2020年,蔺霄麟设计的“云水系列”砚荣获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