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收割无人化、大豆有了增产密码……一起来看丰收里的“大食物观”

发布时间:2024-06-20 06:00:21 来源: sp20240620

  今天(10月16日)是第43个世界粮食日,而这一周也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践行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大食物观就是“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质,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的一种观念。数据显示,中国14亿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如何满足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呢?如何丰富“中国饭碗”?一起从主粮生产角度来看丰收里的大食物观↓

  盐碱地水稻收割记

  我国主要粮食品种包括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薯类等,截至去年底,全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粮食供求紧平衡态势依然长期存在,因此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开展盐碱地的综合利用,向后备耕地资源要产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眼下全国秋粮收获近七成,吉林省西部的盐碱地喜获丰收。

  吉林省大安市智慧农场技术负责人 葛艳俊:我们通过北斗导航,提前在系统里设置好收割机的工作路线,无人收割机就自动下地作业了。我们在田边喝着茶水,它就把农活干完了。比起人工收割,它干得又准又快。

  总台记者 张傲然:只有干了农活,才能真正感受到粒粒皆辛苦,每粒粮食都来之不易。

  吉林省大安市智慧农场技术负责人 葛艳俊:只有用科技才能解放双手,才能让你干农活不这么累。像我们基地已经实现了从插秧、灌溉到收割全程无人化。只有用科技才能多打粮、打好粮。

  吉林省大安市智慧农场技术负责人 葛艳俊:这块地之前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通过多年向土壤中投放有机质材料和改良剂,才有了今天丰收的场景。

  总台记者 张傲然:在盐碱地上长出的庄稼,都是实打实多出的粮食。

  吉林省大安市智慧农场技术负责人 葛艳俊:我们现在已经达到了亩产600公斤以上,明年还打算多改良1万亩盐碱地。今年我们在这块地试种了400多个品种,明年我们挑最好的种植。

  截至目前,吉林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3% ,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以及智慧农业,正为粮食稳产增产保驾护航。

  豆荚里的增产密码

  在保障粮食安全上,这些年我国持续在做的就是挖潜力、提产能。不仅体现在开发盐碱地等后备耕地资源,让面积进一步增加上;也体现在今年的关键举措——大豆等重点作物的单产提升工程上。在我国最大的优质大豆生产基地黑龙江省,在不少地块可以直观地看到,豆荚里的豆粒普遍增多了一粒。豆荚里的增产密码是什么?

  在黑龙江省北大荒集团的赵光农场,30多万亩大豆进入收获季。由于几天前下了一场雨,湿黏的农田给收获带来了一些障碍。为了不影响收获进度,工作人员提前给收割机安装了一双“大脚丫”——半链轨。

  北大荒集团赵光农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