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一流”使命 闯出科技期刊中国道路

发布时间:2024-06-08 17:59:55 来源: sp20240608

原标题:深瞳丨不负“一流”使命 在关注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上闯出科技期刊中国道路

一部科技期刊史,见证壮阔科技史。自1665年英国皇家学会创办世界上第一本科技期刊《哲学汇刊》以来,科技期刊便成为科技大事件的重要推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更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正因为如此,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被置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突出位置。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引领我国科技期刊由大向强,我们的“底子”如何,“底气”何在,具备怎样的“底蕴”,又该如何加固“底层”?科技日报记者为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图为《科学通报》《煤炭科学技术》《中国科学院院刊》《航空学报》《horticulture research》封面。(受访者供图?制图 田晶娟)

图为《科学通报》《煤炭科学技术》《中国科学院院刊》《航空学报》《Horticulture Research》封面。(受访者供图 制图 田晶娟)

底子:世界科技期刊前列增添许多中国身影

“我国已成为期刊大国,但缺乏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这是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开篇语里作出的判断。

随着几年来的实践,人们已经发现,世界科技期刊前列增添了许多中国身影。数据分析公司科睿唯安2023年公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CR)显示,中国期刊《细胞研究》影响因子达到44.1,蝉联世界影响因子百强期刊。《电化学能源评论》《分子植物》《园艺研究》《先进陶瓷》等多个中国科技期刊位居本学科领域影响因子全球第一。近几年SCI收录的期刊总量增长了不到4%,而中国进入SCI期刊数量增长了25%。

然而,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离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已经不远了呢?

“世界一流期刊必须是能够持续、集中地刊登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科研成果的载体,其论文必须对学术、技术、产业等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能够引领某个领域,甚至对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曾对世界一流期刊的内涵和外延作出这样的表述。就客观情况看,我国的科技期刊在“重大影响”和“较大影响”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

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3)》(以下简称《蓝皮书》)统计,2022年中国作者发表SCI论文总数,是中国SCI期刊发表论文数的19倍多。这意味着大量中国作者的成果发表需要依靠海外科技期刊,我国科技期刊对一流成果的承载能力还远远不够。

同时,《蓝皮书》也显示了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出版“小而散”的处境。截至2022年底,中国科技期刊总量为5163种,分属于3218个主办单位。77.13%的主办单位仅主办1种科技期刊。这些飘散四处的星星之火,尚需汇聚以成燎原之力。

如今,在国际上,科技期刊向大型出版机构集中已成明显趋势。为了提升市场占有率,国际大型出版机构不断强化集群化发展。以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为例,截至2022年,其旗下的《自然》子刊就有65种,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学科领域,同时还以每年3种子刊的速度扩张。

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的集群发展在平台加持下已显加速之势。截至2023年,中国科学院主管主办期刊已达到400余种,自有的SciEngine平台技术建设和资源集聚初具规模,包含近450种期刊、39万余篇论文,总下载量超过3800万次。中华医学杂志社搭建运营的“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已覆盖来自全球30余个国家的读者。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群,还期待更多“高原”的崛起,教育部科技委学风建设与科学传播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张铁明说:“目前国内的科技期刊建设滞后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期刊对于国家科技创新的支撑和服务作用还有很大差距,这也是期刊人正在努力改变的现状。”

底气:中国已经具有国际一流的稿件源和作者群

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首次突破3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5%,基础研究投入比重连续4年超过6%。夸父探日、青藏科考、微纳卫星、量子传输、质子治疗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如今我国不仅是国际前沿科技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中国已经具有国际一流的科技稿件源,这将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提供稿件源和作者群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杨卫对此充满信心。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3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论文数量首次升至世界第一,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及被引用次数均排在世界第一。这表明,我国科技论文质量已经发生跃升。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有可裸眼观察遗传转化的植物通用性便捷报告系统;面向经济主战场,有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有降低电磁污染的新型导热屏蔽复合材料;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有针对抗新冠病毒候选药物筛选实验性研究成果……我国科技期刊正在快速抓住这些一流成果评鉴和记录的主动权。

国家对科技期刊的政策支持,带动和引导了一批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先后推出“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