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人民 造福人民——习近平同志倡导践行“四下基层”闪耀时代光彩

发布时间:2024-06-09 05:07:18 来源: sp20240609

  福建宁德,一片高质量发展的热土。光荣与梦想,勤劳与创造,改革与创新,交汇成雄浑的山海交响乐章。

  这背后,是35年的践诺、35年的坚持、35年的传承。

  1988年,习近平同志一到福建宁德赴任,就深入基层,听民声,察实情。调研开路,实干开局,“四下基层”工作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那些年,习近平同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踏遍闽东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许多感人佳话。

  “四下基层”,下去的是基层,抵达的是民心,汇聚磅礴力量,夯实发展根基。35年来,这一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创举,在八闽大地全面推广、薪火相传。干群同心、砥砺奋进,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踏上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闽山闽水物华新”的美好图景铺展开来。

  人民江山,根在人民。根深叶茂,本固邦宁。

  “四下基层”彰显的根本立场、精神内涵、价值追求,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具有超越时空的真理性和价值性。让我们循着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的足迹,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更加坚定自觉地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

  把心贴近人民

  “只有心中装着群众,事事为人民打算,才能得到群众真心实意的支持”

  “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有许多困难和问题,究竟从哪里入手去解决问题,依靠什么去战胜困难?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谈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来。但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

  …………

  不论在基层、地方还是在中央,习近平同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大力倡导并带头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牢牢植根人民,不断造福人民。

  今年76岁的舒穗英,时常到宁德霞浦县委党校走走看看,那里珍藏着她的一段特别的回忆。

  1988年12月20日,宁德首次“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现场,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这里接访。舒穗英来了,她反映有关部门在她家附近的河道上建房,河道砌小了,造成淤积阻塞,一场暴雨引发的洪水冲进了她家门,她家损失很大。

  “来的时候急匆匆,走的时候心里暖烘烘。”当时的情景,舒穗英记忆犹新,“不久后,有关部门清理了河道并做了赔偿。”

  这次“来访日”活动共计来了102名上访群众,受理各类问题86件,其中有12件当面答复解决。

  当时,素有“老、少、边、岛、贫”之称的闽东,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偏远山村路途颠簸,群众有事找政府,耗时不止一天。当天晚上,习近平同志就在思考:有这么多来访群众,应该形成一个规范化的制度,既让群众满意,也让群众好找。

  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四下基层”最初设立就是为方便群众。习近平同志的话语朴实,感情却很深厚:“与其群众跋山涉水上访,不如我们干部直接下访,几个干部下去,总比那么多群众上来要强一些。”

  在习近平同志心中,人民群众的分量最重。他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写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如今,一排排整齐的光伏菇棚成为宁德古田县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棚顶发电,棚下种菇,劳动成本、安全风险“双降低”,土地利用率、种植收益“两提升”。

  这已是当地的第三代菇棚。问及是如何走上“点草成金”这条致富路的,菇农们总要从35年前说起——

  古田县,是习近平同志上任宁德地委书记后闽东九县调研行的第一站,他说“是‘看准了’才来的”。1988年7月,习近平同志走访当地香菇技术员彭兆旺的基地,问了一连串问题:“推广种植,经济效益怎么样?农民收入增加多少?”“这项技术,对农民来说好不好?学习和操作简单不简单,容易学会吗?”

  习近平同志勉励彭兆旺再接再厉,特别是要用一帮一、一带十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让乡亲们种香菇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1989年8月,他又一次来到古田县,开展现场办公,专题调研食用菌产业发展。

  一朵小菌菇,致富“幸福花”。古田县委书记张成慧介绍,2022年,古田县食用菌鲜品总产量91万吨,其中,银耳鲜品产量达38.5万吨。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达235亿元,农民收入的70%来自食用菌产业。

  “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

  在宁德,习近平同志到任3个月就走遍了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绝大多数乡镇。“三进下党”“四进坦洋”“三上毛家坪”“两赴下岐”……山一程,水一程,沉下身子到最偏远、最贫穷的地方去。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