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民心相通:深化中非高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发布时间:2024-06-14 21:52:28 来源: sp20240614

原标题:增进民心相通:深化中非高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近期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民心相通专题论坛发布了“丝路心相通”共同倡议,并强调将在教育等领域进一步开展交流与合作,以增进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倡议得以顺利落地的重要保障。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中国政府设置了“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开启了“一带一路”高等教育交流的新时期。非洲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54个非洲国家中有52个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对非教育合作始于1956年,而正式提出规模化的高校合作始于2009年的《中非合作论坛—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在该计划中,中国“倡议实施‘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选择中方20所大学(或职业教育学院)与非洲国家的20所大学(或职业教育学院)建立‘一对一’的校际合作新模式”。这一计划在2015年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和2018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中被进一步强调。2023年7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非洲大学协会(AAU)共同成立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其秘书处和研究院也分别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挂牌成立,这标志着中非大学合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本文基于对“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的大部分参与院校和非洲孔子学院的访谈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从确保项目成效和可持续发展角度,对继续深化中非高校合作提出若干建议。

  项目设置需与大学自身发展的使命相一致

   大学合作是双边的国际活动,对非大学合作,不能仅仅看作一种单方面的援助,而需要结合大学自身的独特属性,考虑大学自身的使命。从既有的项目实施来看,实施效果的显著与否和学科在该大学学科系统中的地位紧密相关。如果合作的内容正好是大学的重点学科,那么合作就会受到高度重视,实施起来也更加顺畅。例如,南京农业大学和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两所大学的合作不仅促进了双方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埃格顿大学的社会影响,使其在东非地区的农业领域享有盛誉。

   如果大学自身本来就有教学科研方面的对非策略,也有助于中非大学伙伴关系的发展。例如,浙江师范大学自2003年起就成立了非洲研究中心,其比较教育学科也专注于非洲教育研究,对非策略在学校整体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众多学院、学科已经将非洲研究纳入其中,并积极开展对非合作,为学科的硕士点、博士点设置和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再如,北京大学中东研究所很早就设置了阿拉伯语系,与开罗大学有很长的合作历史,很多教师和学生曾前往开罗大学学习,对其成长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设置能够“在非洲土壤中生长”的合作项目

   “研究非洲、懂得非洲”是中非大学合作成功的关键。

   研究非洲,一方面要从宏观层面了解非洲大陆不同国家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使合作项目契合该国的发展战略。非洲是一个多样性的大陆,包括了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样态,因此,其发展需求和重点也有所不同。一些国家已经拥有相对发达的经济和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例如摩洛哥、突尼斯、毛里求斯等。另一些国家正在成为信息技术和创新的中心,例如肯尼亚的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卢旺达的电子政务和埃及的科技创新中心等,但还有一些国家在减贫、粮食危机、疾病治疗、维持和平等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

   另一方面,需要深入了解非洲不同国家高等教育的优劣势和发展需求,以使合作项目嵌入其发展规划之中并成为优先事项。非洲大陆高等教育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其发展阶段也有很大的不同。一些国家已经有了世界知名的大学或学科,比如埃及开罗大学的考古学,南非开普敦大学的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加纳大学的经济学、法学,内罗毕大学的医学、工程学等都享有国际声誉。很多大学正在积极制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