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

发布时间:2024-06-21 21:07:37 来源: sp20240621

  图①:杨安仁在查看油桐苗生长情况。   杨 浩摄   图②:金玉龙(左)在和农户商量地膜回收利用的技术问题。   本报记者 张 文摄   图③:卞盛洁(右)和周莉在进行线上直播。   尤炳元摄   图④:姜丽娟(左)在和村民交流。   杨 波摄   图⑤:王军扬在搬运采收的沙棘果。   郑景阳摄   图⑥:汪云贵在为游客讲解。   严立政摄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当下,农村不仅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更是干事创业的舞台,越来越多青年人活跃在广袤的乡土大地上,在推动农业发展中苦干实干,在参与乡村治理中担当作为,在服务农民中增长才干,成为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的有生力量。

  近年来,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评选出一批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他们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风采,成为对乡村全面振兴作出积极贡献的青年典型。新年伊始,本报记者分赴江苏、浙江、广西、贵州、宁夏、新疆等地,走近其中6位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倾听他们讲述投身乡村全面振兴的青春故事。

  ——编  者 

 

  沉下去,奔向农村干事创业

  “把根扎稳,尽微薄之力,帮助乡亲们把日子越过越好”

  “六段是个好地方咧,层层茶山穿山顶咧,今天有客到我村咧,请你喝杯六段茶咧……”汪云贵一首悠扬的《迎客歌》,引来游客一片喝彩。来自黑龙江的68岁游客郑亚宁说:“六段人热情好客,这个年我和老伴就在这里过!”

  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六段村曾是个贫困村,如今全村吃上旅游饭,村民苏玉荣感慨:“离不开带头的汪大妹!”

  “汪大妹”就是汪云贵,2014年从南京辞职返乡后,她成立了旅游公司。汪云贵请县文化馆的老师教村民们排练舞蹈,搭建班子唱瑶歌,邀请非遗传承人展示瑶绣技艺……在她的推动下,长桌宴、舂糍粑、篝火晚会等民俗活动办得红火,刺绣、竹编、根雕等土特产也渐渐热销。

  总有人不解她为啥要回来,汪云贵答:乡愁。“在南京时,我常想,六段村就是我的诗和远方。我想回到这里,把根扎稳,尽微薄之力,帮助乡亲们把日子越过越好。”

  “乡愁”,是不少青年人返乡创业的缘由。

  姜丽娟是浙江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人,2016年上半年,原本在杭州安家落户的她,和姐姐一起花钱把父母的老房子来了个“彻底改造”,这一改,改出了下姜村第一个精品民宿。姜丽娟顺势辞职回家,专心搞民宿经营。

  “小姑娘有魄力有能力!”乡亲们对她刮目相看,跟着她建起了村里的第一批民宿。2018年,姜丽娟入了党,后来还进了村两委。2020年,村两委换届选举,年轻的她高票当选村党总支书记。当时她颇感意外,但现在回想,其实也是情理之中。

  下姜村发展需要新思路,眼界更开阔的姜丽娟更合适。“农村需要年轻人,我感觉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姜丽娟说。

  有人带回发展思路,有人带回产业技术。

  在贵州独山县百泉镇百泉湖村的一座山头,暖阳下,一片片油桐树青翠葱绿令人心旷神怡。“这里曾经是一座荒山……”杨安仁是当地的油桐产业带头人,成长于独山县的一个小山村,从小就见惯了油桐树。每到果实成熟季节,老乡们上山捡些果子,背到集市上卖,贴补家用。

  “既然山上适合种油桐,为何不规模化种植呢?”带着这个念头,毕业于鲁东大学农学院的杨安仁,继续钻研农技知识,求助相关专家,打拼10多年,不仅在独山县种下了2万多亩油桐,还在全省多地建设产业基地,辐射周边区域,总种植规模超9万亩。杨安仁成立的桐油产销一体化企业,带动4000多户村民参与油桐种植,直接安置就业1000余人,每年发放务工工资超千万元。

  还有一些“入乡”的青年人并非“返乡”。金玉龙就是其中一位。

  “把残膜清干净,春节后就能备种新茬啦。”大雪过后,金玉龙和马金保戴着厚手套,用锄头刨开土,把一张近10米长的地膜扯了起来。马金保把残膜叠好放进农用车货箱。金玉龙笑着说:“这一车拉到我们公司里,老马能赚500元。”

  马金保是宁夏固原西吉县西滩乡庙湾村村民,而金玉龙是当地一家塑业公司的负责人。“残膜也是宝,能用来生产管材、雨衣雨伞等塑料制品。”金玉龙是一名退役军人,在甘肃工作。2016年,他了解到固原常年缺水少雨,农业发展需要优质地膜。“农村地膜市场大,乡村发展前景广,我决定创业试一试!”如今,公司已获得30多项技术专利,生产的农用地膜、棚膜畅销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并为周边近百名群众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岗位。

  解难题,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既要有股韧劲儿,经得起磋磨,又要有些真本事,用成绩说话”

  在江苏高邮城南经济新区浩芝村,通邮电商产业园里的12个直播间热闹非常,鸭蛋、香肠等产品琳琅满目,飘出阵阵香气……卞盛洁是这家产业园的负责人,2015年,高邮市城南经济新区到外地招商引资,一直从事电商工作的她信心满满地回乡创业。

  没想到,很快,一道道难关就摆在她面前……

  第一关,邀人。产业园一开,入驻者寥寥。卞盛洁想邀请靠电商打开鸭蛋销路的刘文芳,却被拒绝了八次。“我自己做得好好的,为啥要去你那里?”“园区可以提供场地、仓库,整合资源和政策,帮你把企业做大……”第九次上门,终于打动了刘文芳。

  第二关,培训。卞盛洁想让更多人掌握电商技能,了解产业园的好处。没有人脉,她就联系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妇联等;没有现成素材,她就自己闷头做了好几天PPT……从“大课”讲到“小班”,再到“一对一”指导,卞盛洁收获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

  第三关,转型。“起初我们是传统电商,开网店。”周莉是个残疾女孩,在卞盛洁的帮助下,从2018年开始试水视频和直播。“卞老师和我们一起研究怎么拍,还帮我设计脚本,一字一句琢磨。”渐渐地,周莉用积极真诚的直播风格赢得网友的信赖,并带动身边的朋友一起参与电商创业。

  “一个人想要带动一群人,既要有股韧劲儿,经得起磋磨,又要有些真本事,用成绩说话。”卞盛洁的感慨,也是很多人的心声。

  姜丽娟说:“经常上门做功课,心里才有本明白账。”

  去年,村里打算建设“共富后巷”,对村里后街小巷统一规划,施工地点就在几户村民家门口,施工带来暂时的不便让个别村民不太乐意。

  于是,姜丽娟几乎每天往村民家里跑,耐心解释,听取大家的意见。“‘共富后巷’建好后,不仅有租金赚,还能在家&#